河南新闻广播:防汛关键期进入“下半场” 科技手段助力各地防范洪涝灾害
本文来源: 综合部 发布时间: 2025-08-04 17:04:40
中央广播电视总台记者 刘梦雅 河南广电大象新闻记者 朱圣宇 刘佳
8月3日至4日,据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中国之声《全国新闻联播》《新闻晚高峰》《新闻纵横》报道,目前“七下八上”防汛关键期已经进入到了“下半场”,汛情形势呈现出哪些特点?通过现代化科技手段助力,各地还将如何加强防范洪涝灾害?一起走进防汛一线。
今年入汛以来,全国雨水情主要呈现出强降雨过程多强度大、台风登陆早影响范围广、中小河流洪水频发重发、主要江河来水南少北多等特点,根据预测,“七下八上”期间,我国区域性阶段性旱涝明显,南北洪涝偏重且北部重于南部。近段时间,我国华北地区出现连续多日强降雨天气,这轮降雨单点雨量强、极端性显著。
应急管理部防汛抗旱司副司长彭敏瑞介绍,“七下八上”是防汛最关键的阶段,今年汛情来得非常快、非常猛,也来得比较重。“来得快”主要体现在7月20日以来,华北、东北、包括华东一些地区降雨过程不断,很多强降雨发生在夜间,短时集中性强降雨非常突出。“来得猛”主要是像北京、河北的这两轮降雨都发生在山区,从暴雨产生到汇流再到山洪暴发都来得非常猛,洪水起涨很快。而且这个过程很多时候发生在夜间,所以对防御提出了更高要求。另外,汛情还是比较重的,一方面是有人员伤亡,另一方面就是大江大河像滦河发生了首次编号洪水,一些中小河流的汛情非常突出,导致堤防和水库的防守任务比较重。
如今,多地借助科技力量筑牢防汛防线,通过现代化手段提升防汛的精准度与有效性。
连日来,受上游持续强降雨影响,山西大同御河等河流迎来洪水过境,多个水文站水位持续攀升。大同市水文水资源勘测站站网科副科长刘剑介绍,当地水文监测团队利用无人机、无人船等设备加密对御河沿线等重点水域的监测频次,构建起“水陆空”立体监测网。“我现在用的是无人测流船,它可以通过测量水面的宽度、水深和流速,数据能显示在我手中的手柄里,然后通过无线传输,将里面的流量数据传到市水文数据平台,为科学决策提供数据依据。”
在河南信阳光山县,国家重大水利工程——袁湾水库工程主体工程已基本完工,正为首次挡水度汛做全面准备。潢河水从坝下缓缓流向下游。坝上超声波水尺与流量计实时监测着水文情况;防汛值班人员不断对潢河开展巡堤查险,保障防汛安全。
袁湾水库工程项目建设单位“数字孪生袁湾水库”负责人张扬介绍,为了保障“七下八上”防汛关键期的度汛安全,与水库同步推进建设的还有袁湾水库数字孪生管理平台,平台汇聚了工程全要素实时监测数据,能够实现实体工程与虚拟场景的实时交互和深度融合,进一步筑牢防汛的“智慧防线”。
张扬介绍,通过这一平台,不仅实现了水库工程施工进度动态监测与质量追溯,汛期还能实现雨情、水情的智能化感知、预报、推演和决策,精准生成最优防御方案,实现汛情抢早、抢小的目标。
当前,“七下八上”防汛关键期已经进入到了八月“下半场”,水利部要求各地各部门充分运用雨水情监测预报“三道防线”,利用现代化水库运行管理矩阵平台,提前进行数字推演,提前预演分析下游河道水位和拦洪运用水库水位,精准划定淹没风险范围,为工程调度、人员转移、抢险救灾等提供精准决策支持。
水利部水旱灾害防御司司长姚文广表示,将加强科技支撑,坚持前端和末梢同时发力,全力防范化解洪涝灾害风险。“强化监测预报预警;充分运用现代科技手段,加快水利测雨雷达建设应用,提升短临预报精准度、延长预见期;依托‘预报预警、监测预警、现地预警’多阶段递进式预警体系,24小时不间断发布临近预报预警;指导地方全面检视山洪灾害危险区对象与社会管理网格对应关系,逐网格明确转移人员、转移路线、预警转移包保责任人,细化防御责任到最小工作单元、到责任人,全力确保人民群众生命安全。
链接:https://www.hntv.tv/news/0/1952241522126499842